【养生】夏季养生 从三点入手
2018-06-20

夏天的时候,由于天气过于炎热,我们的身体很容易泛起一系列不适的症状。轻则泛起食欲减退,精神不振,重者可能会泛起中暑昏厥现象。因此,夏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养生。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养生的,各人学着做一做,可以有效的资助我们度过炎热夏日,甚至还可以资助我们预防冬天的疾病。

夏天应该如何养生?

1.早上要养胃

早上喝一杯温开水,可以资助我们滋养胃部,这并不是西方医学的专利。从几千年前开始,中医就已经有了早上养胃这种说法。在早上7点到9点是胃经适时的时间,在这个时间滋养胃部,可以起到最好的效果。因此,中医建议我们每天早上可以在七点的时候,喝一杯温开水,或许在一百毫升左右,然后在7点半的时候吃一顿健康的早餐。这样可以有效的资助我们稀释血液,还可以预防十二指肠溃疡,预防一系列的胃肠道疾病。


2.中午要养心

中国人有睡午觉的习惯,这是由于在11点到13点,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心经适时的时候,是在一天中最利于养心的时刻。我们可以在这个时候选择美美的睡上一觉,也可以选择一些推拿的方法,资助我们掩护心脏。在我们的身体中,有两条可以资助我们掩护心脏的经络,分为心经和心包经。我们可以在午饭后半个小时左右刺激这两条经脉,可以资助我们增加心脏的供血功效。这种方法关于老年人来说尤其适用,对老年心脏病也有着很好的调理作用。


3.晚上要养脉

从中医学的角度上来讲,如果我们的经脉越发通畅,那么我们的气血流动也就越发顺利,这样我们的身体也就禁止易患有疾病了。在晚上9点到11点的时候,是我们疏通经脉的最好时机。如果在这个时候疏通经脉,不但可以资助我们调理五脏六腑的协调功效,还可以资助我们增强元气。我们可以在这个时候用手指来梳头,在中医推拿里这一招被称之为拿五经,可以资助我们疏通头皮经络,改善血液循环,还可以增进新陈代谢。睡觉之前还可以用温水泡脚,可以资助我们补肾脏。


夏季养生误区:

误区1:夏夜宜晚睡

有人认为夏季后子夜气温下降再睡而第二天晚起可更好地休息。但按人体“生物钟”的纪律,睡眠的最佳时间是22-23时,早晨5-6时是生物钟的“热潮”,此时起床精神最好。因此,夏季仍应准时起居。


误区2:开门窗通凉爽快

在夏季酷热的日子,室外气温很高,有时连外面的风都是热的,这时翻开门窗会使室内外的温度一样高。所以,夏日如室外气温很高,应在气温最高的14时前关上门窗,使室内气温坚持较低的水平,到黄昏时再翻开门窗,房间里会显得凉快些。


误区3:运动后大宗喝水

暑天运动一定会大宗出汗。如果运动时间稍长,人体失水较多,一定会感应口干舌燥。有的人运动后便大宗饮水,一是觉得痛快,二是觉得大宗饮水才华尽快增补身体需要,使体液平衡。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差池的。人在运动时,体内大宗血液存留在四肢肌肉中。

如果运动后马上大宗饮水,势必会使胃肠道部分血管急剧收缩,吸收能力减弱,且使人感应胃部极重闷胀,故障膈肌的运动,影响正常的呼吸。因此,夏日运动后应适量增补点水,特别是盐水,不要快速大宗饮水。


误区4:赤膊凉快

闷热的三伏天,有些人总喜欢光着脊梁,以为这样凉快,其实未必如此。从生理角度剖析,人的体温调理不但靠皮肤蒸发,并且还靠皮肤辐射等。

据测定,在气温18-28摄氏度的情况里,人体体温的70%靠皮肤辐射、对流和传导散热;气温抵达35摄氏度时,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散热;当气温继续升高时,皮肤不但不可通过辐射方法散热,还会从外界情况中吸收热量。所以,如果这时赤膊,就容易吸收热量,非但不凉快,反而会感应越发闷热。


误区5:大宗出汗有益健康

夏天出汗一方面可蒸发散热,维持体温的恒定;另一方面可排出多种有害的代谢废物,如乳酸、碳酸、肌酐、尿素以及细菌的毒素等。所以在暑天只要能出些汗,小便通利,就不大会抱病。若无汗少尿,常为暑病先兆。老年人汗腺萎缩,所以容易得暑病。

那么,为什么出汗多了又欠好呢?原因是蒸发散热的效果以少量出汗为最佳;若是汗珠大滴流淌,其散热效果反而不佳,徒然损伤津液和元气。因为大宗出汗可以丧失许多有用物质,导致机体缺钾、钠。据测定,汗液中还含有锌、铜、铬、钼、钴、碘等多种微量元素,以及维生素和其他活性物质,所以出汗过多会导致脱水体虚。

另外,大宗出汗可使血液浓缩,血黏度增高,对动脉硬化者有诱发血栓和心肌梗死的危险。因此,在酷暑盛夏出汗较多时,要随时增补水分和盐分。平日三餐应多喝些菜汤,多吃些含水分多又富含维生素和钾盐的水果、蔬菜,如西瓜、黄瓜、菠菜、丝瓜等。


【养生】夏季养生 从三点入手

夏天的时候,由于天气过于炎热,我们的身体很容易泛起一系列不适的症状。轻则泛起食欲减退,精神不振,重者可能会泛起中暑昏厥现象。因此,夏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养生。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养生的,各人学着做一做,可以有效的资助我们度过炎热夏日,甚至还可以资助我们预防冬天的疾病。

夏天应该如何养生?

1.早上要养胃

早上喝一杯温开水,可以资助我们滋养胃部,这并不是西方医学的专利。从几千年前开始,中医就已经有了早上养胃这种说法。在早上7点到9点是胃经适时的时间,在这个时间滋养胃部,可以起到最好的效果。因此,中医建议我们每天早上可以在七点的时候,喝一杯温开水,或许在一百毫升左右,然后在7点半的时候吃一顿健康的早餐。这样可以有效的资助我们稀释血液,还可以预防十二指肠溃疡,预防一系列的胃肠道疾病。


2.中午要养心

中国人有睡午觉的习惯,这是由于在11点到13点,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心经适时的时候,是在一天中最利于养心的时刻。我们可以在这个时候选择美美的睡上一觉,也可以选择一些推拿的方法,资助我们掩护心脏。在我们的身体中,有两条可以资助我们掩护心脏的经络,分为心经和心包经。我们可以在午饭后半个小时左右刺激这两条经脉,可以资助我们增加心脏的供血功效。这种方法关于老年人来说尤其适用,对老年心脏病也有着很好的调理作用。


3.晚上要养脉

从中医学的角度上来讲,如果我们的经脉越发通畅,那么我们的气血流动也就越发顺利,这样我们的身体也就禁止易患有疾病了。在晚上9点到11点的时候,是我们疏通经脉的最好时机。如果在这个时候疏通经脉,不但可以资助我们调理五脏六腑的协调功效,还可以资助我们增强元气。我们可以在这个时候用手指来梳头,在中医推拿里这一招被称之为拿五经,可以资助我们疏通头皮经络,改善血液循环,还可以增进新陈代谢。睡觉之前还可以用温水泡脚,可以资助我们补肾脏。


夏季养生误区:

误区1:夏夜宜晚睡

有人认为夏季后子夜气温下降再睡而第二天晚起可更好地休息。但按人体“生物钟”的纪律,睡眠的最佳时间是22-23时,早晨5-6时是生物钟的“热潮”,此时起床精神最好。因此,夏季仍应准时起居。


误区2:开门窗通凉爽快

在夏季酷热的日子,室外气温很高,有时连外面的风都是热的,这时翻开门窗会使室内外的温度一样高。所以,夏日如室外气温很高,应在气温最高的14时前关上门窗,使室内气温坚持较低的水平,到黄昏时再翻开门窗,房间里会显得凉快些。


误区3:运动后大宗喝水

暑天运动一定会大宗出汗。如果运动时间稍长,人体失水较多,一定会感应口干舌燥。有的人运动后便大宗饮水,一是觉得痛快,二是觉得大宗饮水才华尽快增补身体需要,使体液平衡。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差池的。人在运动时,体内大宗血液存留在四肢肌肉中。

如果运动后马上大宗饮水,势必会使胃肠道部分血管急剧收缩,吸收能力减弱,且使人感应胃部极重闷胀,故障膈肌的运动,影响正常的呼吸。因此,夏日运动后应适量增补点水,特别是盐水,不要快速大宗饮水。


误区4:赤膊凉快

闷热的三伏天,有些人总喜欢光着脊梁,以为这样凉快,其实未必如此。从生理角度剖析,人的体温调理不但靠皮肤蒸发,并且还靠皮肤辐射等。

据测定,在气温18-28摄氏度的情况里,人体体温的70%靠皮肤辐射、对流和传导散热;气温抵达35摄氏度时,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散热;当气温继续升高时,皮肤不但不可通过辐射方法散热,还会从外界情况中吸收热量。所以,如果这时赤膊,就容易吸收热量,非但不凉快,反而会感应越发闷热。


误区5:大宗出汗有益健康

夏天出汗一方面可蒸发散热,维持体温的恒定;另一方面可排出多种有害的代谢废物,如乳酸、碳酸、肌酐、尿素以及细菌的毒素等。所以在暑天只要能出些汗,小便通利,就不大会抱病。若无汗少尿,常为暑病先兆。老年人汗腺萎缩,所以容易得暑病。

那么,为什么出汗多了又欠好呢?原因是蒸发散热的效果以少量出汗为最佳;若是汗珠大滴流淌,其散热效果反而不佳,徒然损伤津液和元气。因为大宗出汗可以丧失许多有用物质,导致机体缺钾、钠。据测定,汗液中还含有锌、铜、铬、钼、钴、碘等多种微量元素,以及维生素和其他活性物质,所以出汗过多会导致脱水体虚。

另外,大宗出汗可使血液浓缩,血黏度增高,对动脉硬化者有诱发血栓和心肌梗死的危险。因此,在酷暑盛夏出汗较多时,要随时增补水分和盐分。平日三餐应多喝些菜汤,多吃些含水分多又富含维生素和钾盐的水果、蔬菜,如西瓜、黄瓜、菠菜、丝瓜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