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中医药文化(一)
2015-07-07

〖中医药文化〗

莫道中医太虚空,圣手名著皆有成 。

整体辨证两相应,丸散膏丹素相能 。

上工尤倡治未病,沐泽民众佑百姓 。

岐黄门生竞风流,中华劲吹杏林风 。


明代中医药文化(一)

    明代经济高度生长,商品经济推动着对外交流、科学技术和文化生长,医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。同时官方尊崇儒学,提倡孝悌,医学被视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 。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,在这样的情况中,科举失意的知识分子纷纷涌入医学领域,改善了医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,使医生的社会职位相应提高,在此期间泛起了很是多的著作,关于中医药的生长孝敬很大 。


〖名著、名医、典故〗

《普济方》

   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,原著共一百六十八卷 。明·周定王朱橚主持、教授滕硕、长史刘醇等编,广泛收集明以前的医籍和其他著作整理而成 。初刻本已散佚,原书今仅存残本,清初编《四库全书》时将本书改编四百二十六卷,载方61739方 。本书编次条理清晰,内容十分富厚 。自古经方,本书最为完备 。资料除取之历代方书外,还兼收史传、杂说、道藏、佛典中的有关内容 。


〖方剂生长史〗

    第一次泛起方剂的医著是战国时期的《内经》,虽仅载方13首,但对中医治疗原则、方剂的组成结构,药物的配伍纪律以及服药宜忌等方面都有较详细的论述,涤讪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。《五十二病方》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,载方283首,记述了汤、丸、散等剂型 。


    汉代《伤寒论》中的方剂113首;晋代《肘后备急方》载方101首;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已载方达5300首;宋代《太平圣惠方》载方16834首;明代《普济方》载方61739余首 。


《明医杂著》

    明·王纶撰 。全书共六卷,全书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,兼及妇人、小儿疾病,包括发热、劳瘵、泄泻、痢疾、咳嗽、痰饮等疾病的辨证施治,剖析了李东垣、朱丹溪的治法 。目前流通本为《薛氏医案》本,由薛己另加注按,或附医案,内容颇有发挥 。


    王纶,字汝言,号节斋,慈溪人 。于弘治间事任礼部郎中,后又于正德间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,政绩颇著 。曾著《本草集要》八卷、《名医杂著》六卷等,刊行于世,其中《明医杂著》为世人所重视,另有《医论问答》、《节斋医论》等 。


〖为父研医〗

    王纶青年时,因其父病,求医罔效,遂研学医道,俟后虽入仕途,但仍奋读医籍,且常于闲暇时为亲友治病疗疾 。《慈溪县志》有“朝听民讼,暮疗民疾,历著奇验”的纪录,在恒久的医学实践中,王纶留下了他自己的著作 。


《医学正传》

    明·虞抟撰于1515年,综合性医书,八卷 。系据《素问》、《难经》要旨,参以诸家学说,博收广集,旁通己意而成 。本书论述了医学源流、授受、亢害承制、丹溪医说、四诊合参等内容,颇有见地 。按内、外、妇、儿科分述近百种病证,收一千余方 。诸病总论皆采《内经》要旨,脉法取王叔和,伤寒宗张仲景,内伤宗李东垣,小儿尊钱乙 。余病均以丹溪为主,摘选刘河间、张于祁、李东垣等诸家医方、祖传及个人历验效方附于后 。本书是一部综合性临床参考书,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。


    虞抟(1438-1517),字天民,自号华溪恒德老人 。今义乌市廿三里镇华溪村人,明代中期著名医学家 。《金华府志》中载:“义乌以医名者,代不乏人,丹溪之后,唯抟为最 。”


〖医学世家〗

    虞抟的曾祖父虞诚斋受业于元代名医朱丹溪门下,得师尊亲诲良多,医术甚精 。其父虞南轩年轻时就潜心攻读医书,医术精湛,并以“不为良相,则为良医”为座右铭,医德甚高 。其兄虞怀德也同样精于岐黄之术 。故虞抟之家,可称“医学世家” 。


〖生病自医〗

    虞天民幼年时,患腐骨病,怀德亲自检方,尽心护理,虽浓血臭污而掉臂,历三月,天民病痊愈 。虞抟不但医术高明,且医德高尚 。病者求医,多不收酬 。他的书房,挂上自书的“恒德斋”三字的横匾,并曾作自警“百字吟”张贴室中 。


《针灸聚英》

    又名《针灸聚英发挥》明·高武撰,刊于嘉靖八年 。该书搜集各家针灸之说,对后世针灸学影响很大,首次全面总结及系统的整理了针灸腧穴文献,关于腧穴理论的生长做出了重大孝敬 。书中收录的玉龙赋 。肘后歌、百症赋、补泻雪心歌等当今仍脍炙人口的针灸歌诀,就是最早见载于此书 。别的,书中另有颇多作者的独到见解 。对当今针灸的生长仍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。本次整理接纳最精良的版本,书前增加导读,书末附有穴名索引,便于读者查阅 。


    高武,生卒年月不详,约生活于十六世纪 。号梅孤,鄞县(今浙江宁波)人,喜念书,天文、律吕、兵法、骑射无不娴习 。嘉靖间,中武举,以策干当路,因不对弃归 。晚年研究医学,尤长针灸 。著《针灸聚英》4卷,《针灸节要》3(1537),《痘科正宗》4卷,另有《射学指南》、《律吕辨》、《发挥直指》等 。


〖今世中医药专家〗

    王智民,男,196411月出生,博士,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 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结业,药物化学专业,获博士学位,导师是科学院院士梁晓天研究员 。历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,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,中药制药历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。

    主要从事中药化学和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 。截止到2013年,在中药所期间作为课题卖力人担负973863、重大新药创造专项等国家级课题48项,获科技结果奖10余项 。先后在Nat. Prod. Rep.J. of Chromatography AHelveticaChimica Acta、药学学报等国际海内学术期刊上宣布学术论文230余篇,出书专著15部,其中主编2部,副主编2部,英文专著1部 。


    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,蕴含着富厚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,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斗争生长中孕育出来的名贵财产 。

    祝好朋友平安客里家家节,孝友人间随处春!


明代中医药文化(一)

〖中医药文化〗

莫道中医太虚空,圣手名著皆有成 。

整体辨证两相应,丸散膏丹素相能 。

上工尤倡治未病,沐泽民众佑百姓 。

岐黄门生竞风流,中华劲吹杏林风 。


明代中医药文化(一)

    明代经济高度生长,商品经济推动着对外交流、科学技术和文化生长,医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。同时官方尊崇儒学,提倡孝悌,医学被视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 。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,在这样的情况中,科举失意的知识分子纷纷涌入医学领域,改善了医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,使医生的社会职位相应提高,在此期间泛起了很是多的著作,关于中医药的生长孝敬很大 。


〖名著、名医、典故〗

《普济方》

   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,原著共一百六十八卷 。明·周定王朱橚主持、教授滕硕、长史刘醇等编,广泛收集明以前的医籍和其他著作整理而成 。初刻本已散佚,原书今仅存残本,清初编《四库全书》时将本书改编四百二十六卷,载方61739方 。本书编次条理清晰,内容十分富厚 。自古经方,本书最为完备 。资料除取之历代方书外,还兼收史传、杂说、道藏、佛典中的有关内容 。


〖方剂生长史〗

    第一次泛起方剂的医著是战国时期的《内经》,虽仅载方13首,但对中医治疗原则、方剂的组成结构,药物的配伍纪律以及服药宜忌等方面都有较详细的论述,涤讪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。《五十二病方》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,载方283首,记述了汤、丸、散等剂型 。


    汉代《伤寒论》中的方剂113首;晋代《肘后备急方》载方101首;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已载方达5300首;宋代《太平圣惠方》载方16834首;明代《普济方》载方61739余首 。


《明医杂著》

    明·王纶撰 。全书共六卷,全书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,兼及妇人、小儿疾病,包括发热、劳瘵、泄泻、痢疾、咳嗽、痰饮等疾病的辨证施治,剖析了李东垣、朱丹溪的治法 。目前流通本为《薛氏医案》本,由薛己另加注按,或附医案,内容颇有发挥 。


    王纶,字汝言,号节斋,慈溪人 。于弘治间事任礼部郎中,后又于正德间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,政绩颇著 。曾著《本草集要》八卷、《名医杂著》六卷等,刊行于世,其中《明医杂著》为世人所重视,另有《医论问答》、《节斋医论》等 。


〖为父研医〗

    王纶青年时,因其父病,求医罔效,遂研学医道,俟后虽入仕途,但仍奋读医籍,且常于闲暇时为亲友治病疗疾 。《慈溪县志》有“朝听民讼,暮疗民疾,历著奇验”的纪录,在恒久的医学实践中,王纶留下了他自己的著作 。


《医学正传》

    明·虞抟撰于1515年,综合性医书,八卷 。系据《素问》、《难经》要旨,参以诸家学说,博收广集,旁通己意而成 。本书论述了医学源流、授受、亢害承制、丹溪医说、四诊合参等内容,颇有见地 。按内、外、妇、儿科分述近百种病证,收一千余方 。诸病总论皆采《内经》要旨,脉法取王叔和,伤寒宗张仲景,内伤宗李东垣,小儿尊钱乙 。余病均以丹溪为主,摘选刘河间、张于祁、李东垣等诸家医方、祖传及个人历验效方附于后 。本书是一部综合性临床参考书,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。


    虞抟(1438-1517),字天民,自号华溪恒德老人 。今义乌市廿三里镇华溪村人,明代中期著名医学家 。《金华府志》中载:“义乌以医名者,代不乏人,丹溪之后,唯抟为最 。”


〖医学世家〗

    虞抟的曾祖父虞诚斋受业于元代名医朱丹溪门下,得师尊亲诲良多,医术甚精 。其父虞南轩年轻时就潜心攻读医书,医术精湛,并以“不为良相,则为良医”为座右铭,医德甚高 。其兄虞怀德也同样精于岐黄之术 。故虞抟之家,可称“医学世家” 。


〖生病自医〗

    虞天民幼年时,患腐骨病,怀德亲自检方,尽心护理,虽浓血臭污而掉臂,历三月,天民病痊愈 。虞抟不但医术高明,且医德高尚 。病者求医,多不收酬 。他的书房,挂上自书的“恒德斋”三字的横匾,并曾作自警“百字吟”张贴室中 。


《针灸聚英》

    又名《针灸聚英发挥》明·高武撰,刊于嘉靖八年 。该书搜集各家针灸之说,对后世针灸学影响很大,首次全面总结及系统的整理了针灸腧穴文献,关于腧穴理论的生长做出了重大孝敬 。书中收录的玉龙赋 。肘后歌、百症赋、补泻雪心歌等当今仍脍炙人口的针灸歌诀,就是最早见载于此书 。别的,书中另有颇多作者的独到见解 。对当今针灸的生长仍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。本次整理接纳最精良的版本,书前增加导读,书末附有穴名索引,便于读者查阅 。


    高武,生卒年月不详,约生活于十六世纪 。号梅孤,鄞县(今浙江宁波)人,喜念书,天文、律吕、兵法、骑射无不娴习 。嘉靖间,中武举,以策干当路,因不对弃归 。晚年研究医学,尤长针灸 。著《针灸聚英》4卷,《针灸节要》3(1537),《痘科正宗》4卷,另有《射学指南》、《律吕辨》、《发挥直指》等 。


〖今世中医药专家〗

    王智民,男,196411月出生,博士,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 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结业,药物化学专业,获博士学位,导师是科学院院士梁晓天研究员 。历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,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,中药制药历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。

    主要从事中药化学和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 。截止到2013年,在中药所期间作为课题卖力人担负973863、重大新药创造专项等国家级课题48项,获科技结果奖10余项 。先后在Nat. Prod. Rep.J. of Chromatography AHelveticaChimica Acta、药学学报等国际海内学术期刊上宣布学术论文230余篇,出书专著15部,其中主编2部,副主编2部,英文专著1部 。


    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,蕴含着富厚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,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斗争生长中孕育出来的名贵财产 。

    祝好朋友平安客里家家节,孝友人间随处春!